2021-03-08 15:02:13
3145
西双版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1954年到1974年,我国考古学家先后几次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考古。该遗址发掘的陶器以红陶居多,器型主要有釜、圆鼎、壶等,纹饰主要为绳纹、斜方格纹等,这类纹饰的陶器被学术界称为印纹陶。历经几千年的岁月,印纹陶制作技艺在其发源地及其它地区早已难觅踪迹,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却依然在制作、使用印纹陶。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诸多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
傣族慢轮制陶的传统烧制为平地堆烧,即在一块平地上码放玉米核或木柴,将陶器置于其上,再用稻草盖住陶器,最后用泥敷在稻草上,形成一个薄泥壳的窑体,仅留几个小孔作为点火口和出烟孔。烧制的最高温度大概在800度左右,因烧制温度低,制作的水罐、茶罐等生活器皿透气性好,在西双版纳炎热的气候里,用来盛水甘甜凉爽,深受西双版纳傣族及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傣族的先民为百越族群中的一支,他们在南迁到西双版纳与当地土著人融合之后,形成了今天的傣族,在南迁的过程中,傣族的先民也把制陶技艺带到了西双版纳。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傣族制陶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和泥、制坯、打坯、干燥、烧陶等环节,所生产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建筑装饰、赕佛用具等种类。生活用具、赕佛用具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但佛寺建筑物的装饰品则由男人制作。
西双版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西双版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西双版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云南天行拓展管理咨询会务有限公司是云南最早专注于商务会奖领域,并以专业化的架构,基于客户需求,市场洞察,整合策划,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市场活动服务的专业化公司。提供会议会展、试乘试驾、奖励旅游、市场活动管理及包括AV搭建、物料制作、活动场地、演艺、拓展、劳务人员等专项资源管理在内的专业会展服务。公司服务品质不断融合及提升,历年来多次荣获业界和市场广泛认可,完善建立了以昆明、丽江、大理、腾冲、西双版纳、香格里拉为中心的商务会展服务圈。天行旗下有云南天行会展服务有限公司,云南天行拓展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丽江佰诺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丽江天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丽江天行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