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西双版纳旅行社电话
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所在位置:首页 / 西双版纳地产/人文推荐 / 西双版纳非遗文化:西双版纳傣纸制作,适合团建的特色体验项目
昆明旅游
TOURISM PLANNING

西双版纳非遗文化:西双版纳傣纸制作,适合团建的特色体验项目

版纳非遗文化:版纳傣纸制作,适合团建的特色体验项目

跟着西双版纳非遗文化,西双版纳傣纸,西双版纳团建,西双版纳特色团建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马背沱茶人披月,蹄踏锣音应古崖。这是千年以来从西双版纳出产的黑茶,经过茶马古道从深山里运送至西藏和京城。而当人们打开茶砖,品尝来自深山的茶韵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包裹着茶砖的外套——傣纸。

傣纸,被傣族人民唤作“嘎哒晒”。它坚韧、不晕不散、不易腐蚀、而且可以流传百年,完美取代贝叶成为记录和传承经文的载体。但并不是每个傣族都会制作傣纸,有幸接触这门工艺还得多亏了我的高中姐妹,她们村是勐混为数不多还在坚持做傣纸的村寨。

然而为什么取名为傣纸呢?传承人岩坎大叔给我讲起流传至今的说法之一:话说以前一个傣族大叔上山找猪食,不小心把构树的叶子和树皮一起砍了进去,烹饪过后拿去喂猪,然而有韧性的树皮并不被猪待见就留在了猪槽里,等水干完后他便发现结了一层薄薄的粗纸,之后便不断摸索着研究做纸的方法,因此便有了傣纸。

傣纸

岩坎大叔带着我去村里体验了一番傣纸的制作,几乎走遍了曼召每户纸农。傣纸的工艺完整地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造纸工艺:浸泡、蒸煮、捶打、捣浆、浇纸、晒纸、打磨。
砍下枝叶,把它一层一层地剥开,放水里浸泡,之后捞出放入石灰粉蒸煮,放凉后就挥动木锤将树皮锤烂放入水中泡散。

用手轻轻在水面搅散纸浆,待纸浆均匀附在漏网上,然后使劲一捞,网膜上细小的漏洞便挡住了纸浆纤维,滤去清水再小心翼翼把它搬放到推车上。

待推车一满便把它移到围墙外靠着,慢慢烘晒,接受阳光的洗礼。待烘晒结束,便到了下一个有趣的环节,拿起锅盖给粗纸“打磨”!用锅盖按压在晒好的纸上像雨刮般挥动双臂,一来一回,细小的沟壑便平坦了。

轻轻揭下一角,慢慢一拉,一张完整的傣纸便呈现在眼前,就这样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看似不起眼的薄纸却承载着不知多少代民族的智慧。

时过境迁,机器不断取代手工,传统的手艺逐渐退隐,作为傣族的我,也是听高中的姐妹提起才知道有傣纸这门工艺。迄今为止,傣纸已经发展了800多年的历史,庆幸的是传统的手工艺得以延续至今,虽然目前只有少数继承人会制作传统的傣纸。为了延续祖宗的手艺,老会记岩坎带领着曼召村民们完好的把传统工艺保留了下来并申请了非遗,以保护这门手艺不被时间遗忘,让傣族子孙们还记得傣族匠人们的精神。岩坎大叔说“我五岁出家时就开始接触傣纸了,以前傣纸一般都是用于佛教活动,像孔明灯、祭祀、记载佛经和符咒,不然就是用于包茶砖。”

而这一传统也一直沿用至今,不过现在的傣纸经过创新融入了多元化的设计,拥有了不再单一的“外套”。不经意的一次探访,还让我邂逅了不少有意思的事:儿时乡间的稻田,有趣的艺术馆,热闹的村宴,还有非遗活动的直播......满满的收获,有时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城市还没有山野乡村那份惬意舒适和有趣。岩坎大叔说“祖传的手艺不能流失了,如果其他人不做那我们就要把它做下去,传下去,这样以后子孙们才知道原来傣族文化里也有这个东西。”就是这般执念,让我这个后辈心生敬意,往往最平凡的才是最不凡的。

傣纸

云南天行拓展管理咨询会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滇ICP备11000881号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及网友投稿,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089号